Anticopy

2013年1月13日 星期日

滑雪裝備101 (二)


接下來跟大家介紹的是滑雪的衣著部分。一般的滑雪場的氣溫大約是零度到零下20度,在亞熱帶長大的我們絕大部分都沒有在如此寒冷的天候下運動的經驗。在熱帶地區的穿衣邏輯注重的是防曬與通風,所以當年我剛去美國東岸留學時,衣服穿了5,6層,包括2件衛生衣,2件毛線衣,一件外套再加一件沒有防風的羽毛衣。問題是穿這樣在室外還是冷的要死,在室內有暖氣卻熱的要死,身上流得滿身大汗後,出去室外又覺得更冷。重點是每個台灣留學生不管大隻小隻,男生女生,外表都像極了米其林寶寶。反觀外國的同學們,裡面穿短袖,穿上外套後身材看起來一樣窈窕卻又不怕冷,他們穿衣服的邏輯就是層次著衣法(Layer Clothing)。


層次著衣法的觀念在於只要穿三層不同功能(Base Layer/Mid Layer/Shell Layer)的衣物,就能有效達到保暖的效果。隨著科技的進步,每一個layer都有創新的紡織科技以達到特定的功能需求,愈新的材質通常功能愈強,但價格也愈高。下面我們就一層一層來跟大家介紹。


5. Base Layer (Inner Layer/First Layer)

Base Layer是一般人滑雪時最容易忽略的衣著。它的功能主要是排汗,所以一般登山用品店又叫做排汗衣。在氣候寒冷的地方身體還是會流汗,一般的純棉內衣或衛生衣有極佳的吸汗功能,但是汗水在棉質纖維的蒸發速率較慢,在寒冷的氣候下更慢,必須靠著吸收體熱來蒸發,殘餘的水份更把低溫傳導到皮膚上,造成的結果就是身體產生的體熱無法保留以致於體溫不斷降低。所以Base Layer的正確穿著方式應該是直接穿著在最內層直接接觸身體,很多人為了不想換洗排汗衣所以裡面又加穿一件棉質內衣時,此時排汗衣就失去了保暖的效果。現在市面上的所謂發熱衣是在纖維裏加上化學物質而在流汗時吸收水份來發熱,但發熱衣如果排汗效果不佳在雪地中一樣無法達到保暖的功效。


一般的Base Layer還有厚度的差別,厚度較厚的Base Layer也可當做平常的外出服穿著。好的戶外用品店會讓我們用噴霧器把水噴到排汗衣上來比較水漬的蒸發速度,我看過效率最高的在5秒鐘內衣服上的水漬就完全蒸發消失。另外坊間也有賣美麗諾羊毛穿起來不癢的羊毛內衣,但個人的比較經驗還是覺得化纖的Base Layer的保暖度完勝。Base Layer為避免異味,建議至少每二天要更換一次。雖然台灣比較少見,但大多數的排汗衣品牌有搭配一整套的排汗褲,怕冷的人也建議買一條穿在雪褲裡面。


6. Mid Layer (Insulating Layer)

滑雪時身體保暖的最重要衣物是穿在外套與排汗衣中間的Mid Layer(稱為中層或稱保暖層)。 Mid Layer的功用在於提供一個空氣層來保留身體散熱加溫的溫暖空氣以保持體溫。所以這裡一個重要的觀念是,如果你的外套(如毛線衣)無法擋風的話,這個溫暖的空氣層會隨時被外來的冷空氣吹散,此時Mid Layer就無法發揮效果。

常用的Mid Layer材質有羊毛,刷毛(fleece),人造羽絨與及羽絨(down)等。這幾種材質那一種最暖?這時候我們就要先來介紹幾個服裝業界的專有名詞,首先介紹的是CLO值。CLO值代表的是衣服的保暖程度(定義請參考此連結一),CLO值愈高表示衣物的保暖度愈高。下面的連結有列出各種中層材質的CLO值(連結二),毫無疑問的羽絨是各種材質中保暖度最高的。

第二個專有名詞是羽絨的膨脹係數的單位FP(Fill Power,定義請參考此連結三),FP愈高羽絨衣的保暖度就愈高。用前面的CLO值來對照,同樣1oz重量的850FP的羽絨CLO值是2.53,而550FP的羽絨CLO值是0.70,而美麗諾羊毛的CLO值只有0.08。


雖然羽絨是最保暖的Mid Layer材質,但是羽絨的致命傷在於它一旦遇水變濕時,馬上會失去保暖功能。為此美國陸軍研究出不怕水的人造羽絨Primaloft,它是僅次於羽絨外的最保暖材質。近年來Primaloft又發展出更保暖的Primaloft One,知名運動品牌Arc'teryx也推出類似但更輕薄的Coreloft人造羽絨。人造羽絨的保暖程度則是用公克/平方公尺(g/m2)來表示,數值愈大,保暖程度愈高。

以我個人的經驗來說,若滑雪的溫度在零下10度以下時,Mid Layer應選擇羽絨或人造羽絨的保暖程度才足夠。選擇羽絨時膨脹係數最好要700FP以上,外套也要一起搭配防水透氣的材質才能達到保暖效果。若外套沒有防水時則應選擇人造羽絨(至少200g/m2的Primaloft或100g/m2的Coreloft)。羊毛、刷毛等材質的Mid Layer保暖度並不是很理想。


7. Shell Layer (Outer Layer)

滑雪時穿在最外層的衣物稱為Shell Layer,Shell Layer最重要的功能是防水、防風與透氣。之前提到身體的保暖是靠衣物間由體溫產生的空氣層,所以Shell Layer最重要的工作是要確保這層空氣層不會流失。舉例來說,當我們穿沒有防水防風的羽絨衣時,一旦冷風吹走羽絨中的溫暖空氣,雨水或汗水滲入使羽絨結塊而無法再涵養空氣,此時即使羽絨的FP係數再高,往往還是無法保持身體的溫暖。


我的實穿經驗中覺得防水其實比較沒那麼重要,除非滑雪場下雨,或融雪時摔倒在雪地上,否則在絕大部分的滑雪狀況時外衣弄濕的機率不高。但防風與排汗非常重要,尤其是排汗。相信我,即使在零下20度的溫度中滑雪,身體一樣會流汗。一般的廉價 Shell Layer要做到防風並不難,但要能有效的透氣,通常就要靠較昂貴的特殊功能化學纖維來幫忙。在購買Shell Layer時一定要參考它所標示的這幾個係數:

(1)防風性 - 以百分比表示,100%即為百分之百防風

(2)防水性 - 以mm(公厘)表示,10000mm的意思是每平方英吋的布料可以承受10000公厘(即10公尺)的水壓而不讓水滲入,目前市面上的最高等級是20000+mm。

(3)透氣性 - 以g/m2/24hr表示,10000的意思是每平方公尺的布料在24小時可以通過10000g(即10公斤)的氣體,目前市面上的最高等級是20000+。

前面提到昂貴的特殊功能化學纖維,最有名的就是Gore-tex。Gore-tex在1976年就發明並取得防水透氣布料的專利,如今它的專利早已到期,其他的廠商也已推出各式各樣類似的布料來達到同樣的效果,目前最新的Shell材質纖維變得更軟,布料摩擦不會發出聲音,有伸縮性讓穿著較為舒適,有的更號稱能調節體溫。這些新的服裝纖維所帶來的新功能性,是滑雪外套價格高低差異的主要因素。我們也常見到Shell Layer與Mid Layer二合一的滑雪外套,穿起來更輕薄,價格也更高。上流社會人士還可直攻前面提到的Chanel或Moncler的頂級滑雪外套,一件只不過他們一趟歐洲商務艙機票的價錢。

8. 雪褲

儘管我生平第一次滑雪時穿的是一條牛仔褲,還是要建議大家滑雪時要穿雪褲。雖然下半身比上半身不怕冷,但對初學者而言,雪褲才是全身最容易沾到雪的衣物。雪褲的材質選擇與Shell Layer相同,一樣要注重防水、防風與透氣,好一點的雪褲也有內建保暖層,沒有保暖層的雪褲裡面要穿Base Layer才夠保暖。雪褲要挑有皮帶或吊帶的設計否則滑雪時褲子容易下滑。個人不大偏好吊帶的款式,除了穿起來像馬利兄弟外,像我一樣肩膀不夠寬厚的人吊帶會很容易滑落。


9. 帽子

不管滑雪時有沒有戴頭盔,你都需要一頂保暖的帽子。根據美國陸軍的野外求生手冊,在嚴寒的氣候中若頭部沒有遮蔽物時,40-45%的體熱會由頭部流失。很多人滑雪時會戴毛線帽,但亞洲購買的款式很多並非羊毛材質,即使是100%的羊毛,上面的孔隙在雪地中也無法有效保暖,不像寒帶地區的毛線帽裡多半有保暖層的設計。簡單型的保暖帽通常只用一層Base Layer或Fleece的材質,戴起來就已經相當溫暖。此外在零下10度的氣溫中以時速30公里滑雪,風寒效應讓臉部尤其是耳朵感覺的溫度可能下達零下25度,所以選購帽子時一定要選帽簷能拉下來蓋住耳朵的款式。至於我自己的偏好是戴電影裡用來搶劫的滑雪面罩,面罩前方的洞縮小時只露出眼睛,拉大時可露出整個臉部,鼻子的區域還有透氣的結構,儘管不大優雅,但零下25度時我想還是保命要緊。



下一集再來跟大家介紹滑雪器材,敬請期待。

滑雪裝備101 (一)

滑雪裝備101 (三)




沒有留言: